 |
|
|
 |
浏览总人数:         今日浏览总人数:     昨日浏览总人数:     本月浏览总人数:      上月浏览总人数:      
|
|
|
|
|
难于自拔的淤团
难于自拔的淤团 ——读《沧浪之水》感怀
因常与书为伴,固然有方便看之。一日从网上看到新书介绍长篇小说《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简介三言两语,但冲动之意不可抗之,便拾来品味,可谓深有感触。 主人公研究生池大为作为典型人文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面临美好前程的关键时刻,因为对官场存有幻想,对社会现状不予理采,而遭受不可避免的下贬结局,在痛苦与反思中,在精神的煎熬与灵魂的拷问后,他领会到人格在金钱与权利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但他最终选择了后者,成为精神价值败坏的验证品。文中语言流畅而不失华丽,浅显而不失深沉。前后两段对在父亲墓前主人公心态的描述就是对现实社会两种态度的比较,其内涵不言而喻。联想到火爆的现实反腐题材作品,大部分都言辞激昂,情节扣人心弦,形如排山倒海之势。但本书却将主人公池大为的亲身经历作为对腐败现象的抨击,虽没有波澜壮阔,到也显得真实可信。当官一世的马垂章、阿谀奉承的丁小槐、拼搏商场的任志强、仕图不顺的晏之鹤,个性人物惟妙惟肖,社会百态各显其中。 也许人们对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某些常物都不以为然。心知肚明的东西一旦被挑出来,大家也只是呸之弃之,而无强烈反映。正象鲁迅提到的那些看杀中国人电影的中国人面无声色、麻木不仁一样,如果都觉得腐败很正常的话,那将是中国最大的悲哀。本部作品正是展示和鞭挞了社会丑陋腐败的正常面,虽不是完全展露,但比起其他类反腐题材作品,其思想意义更为丰富。首先,池大为心态的深刻描写是文中精彩之笔,也是其思想展示的魅力所在。主人公身受父亲言传,有着其质朴、善良的个性,但这些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他的心态发生了扭曲和变形 ,“在大势所趋别无选择的口实之中,随波逐流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里有鲜花、有掌声,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文中多次对池大为面对困惑时心态的描写在其他同题材类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其次,作者虽然在叙事,但全篇充满着感性与理性认识,追究其精神价值败坏的根源,尤其是在晏之鹤的简单语言中,对社会现实腐败现象的批判和挖解,无不浸透着哲理性。“人一辈子踏中了一步,满盘皆赢,否则满盘皆输。”这样的字句不仅是作者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思考,同时也给我们予以启迪和深层次的追问。 其实这类对于人性进行思考的作品(笔者暂且称作人性文艺作品)很早就已经有了,但现在却变得令人更加关注。作品将人性做了真实的诠释,主要表现在现实社会中,有人将钱、权、色作为人生的追求,而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选择在压抑中生活。这正是现实人性的悲哀。由此联想到,官场上的报喜不报忧,不仅害了别人,同时也害了自己。所谓表面堂皇的事情难道不是在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和资本积累吗?人性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下发生了扭曲。人性文艺作品的出现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自己,也许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正是我们其中的影子。同时也说明人类能够正确看待自己,也提醒我们不要被花花世界和膨胀的欲望所迷醉。 看完这本38万字的小说,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今后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正象文中所说,“做个好人是最合算的。”否则就会陷入难以自拔的淤团。我们呼唤更多象《沧浪之水》一样的人性文艺作品的出现,正是呼唤新的良知的发现,呼唤社会风气的好转。我们应该理性地思考到底是作品中的什么使我们这么多人产生共鸣,绝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而是我们对人性的再次反思。
|
|
|
浏览次数:916--
 |
----上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下篇文章:母亲,我错了
|
|